長沙縣史志檔案局和湖南省社會科學院聯合編撰的《長沙縣通史》,今年9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湖南迄今為止第一部以縣級行政建製為對象的通史著作,是長沙縣經濟社會發展歷史長河中的標誌性事件,也是湖南省社會科學工作者響應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重視歷史、善於學習和借鑒歷史經驗一系列重要講話的一個具體行動。這部通史,洋洋100萬言,內容上啟舊石器時代長沙縣境最初遺跡,下迄2012年,蔚為大觀。全書按照通史體例,史論結合,從自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系統、全面地闡述了長沙縣的發展歷史。我由衷地欽佩中共長沙縣委、縣人民政府這一決策的歷史眼光,也為通史編撰者們的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所感動。著史不易,編通史尤難,而編著一部縣域通史尤其難。掩捲沉思,有以下幾點可以作為我閱讀這部著作的幾點感想,亦可視為此書的思想和學術特色。
  其一,以長沙縣的發展歷史和現實地位來考量,長沙縣需要一部“官修”的歷史。長沙縣為湖南首邑,其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3000多年,長沙的名稱早於湖南。二千多年來,這裡大部分時間都是湖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才輩出,引領三湘。進入近代以後,伴隨著湖南地位的突顯,長沙又時常成為中國曆史舞臺的核心。新中國建立後,長沙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奮發圖強,不斷取得新的成績。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從“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為兩翼”的經濟轉型,到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從“領跑中西部、進軍五十強”發展戰略到“大步走前列、進軍前十強”的快速跨越,長沙縣不斷在新的起點上銳意創新,開拓前進。從湖南首邑一躍成為享譽中外的“中西部第一縣”。以史為鑒,以史資政。對長沙縣悠久的歷史和人文積澱進行發掘、整理和研究,揭示規律,總結得失,對於進一步推動長沙縣經濟社會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多次就學習歷史、借鑒歷史等問題發表重要講話。今年2月26日,習總書記在視察首都博物館時指出:“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後人。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編撰《長沙縣通史》的初衷,就是要讓閱讀者從歷史中進一步認識、瞭解和熱愛長沙,從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吸取營養,把長沙縣的歷史優勢轉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現實優勢。
  其二,從目前縣一級歷史編纂的整體情況看,通史編撰是一項開拓性質的工作,而《長沙縣通史》的出版,填補了湖南省的一項空白,在全國(就容量和質量兩項)也屬少見,為開展縣一級通史編撰探索了路徑,提供了成功範例。由民國並往上溯,縣一級編修地方志基本形成制度,清末民國隨著西方思想理念傳入,政界和知識界精英人士也開始大量編寫鄉土資訊。新中國建立後,徵集和編撰黨史、革命史逐步形成一個高潮。這一系列的工作對於收集地方文獻資料、彙集地情縣情,科學決策確立發展思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從事地方志工作近三十年,從專業的角度一直在考量,在一些大縣、一些歷史悠久文化傳統深厚的老縣,在適當的時候是否可以開展縣史編撰的嘗試和實踐?《長沙縣通史》的出版,更加堅定了我的這個想法。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從這部著作的框架來看,它沒有局限於我們一直熟悉和沿用的黨史範式或者革命史範式,而是把長沙縣的經濟社會向前推進的歷史脈絡作為敘事主線,力爭做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把它寫成一部真正的通史。黨史也好,革命史也好,它只是整個歷史的一環、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我們要把中國共產黨領導長沙縣人民進行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這個偉大歷史進程按照通史的體例寫入歷史,讓它自然而然地彪炳史冊、永垂青史。通過的編撰,基本上達到了目的,我相信在長沙縣之後一定會有更多的縣份來做這項工作,縣史的編修會有新的氣象。
  其三,《長沙縣通史》的編撰人員,一部分是湖南省歷史研究的專家學者,一部分是長沙縣的專業史志工作者,他們精誠合作,集省內外研究湖南地方史之大成,在長沙縣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進一步拓展,有新的超越,反映了當前對長沙地方歷史和區域文化研究所達到的最新水平。從體系和基本觀點看,《長沙縣通史》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一方面,以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中國曆史發展的基本脈絡為主線,清理出長沙縣從古到今的歷史發展基本線索,構成長沙史的體系和框架,並且按照唯物史觀,在全國和湖南的大背景下闡述長沙的各種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活動及思想,高瞻遠矚,綱舉目張,為通史奠定了科學基礎;另一方面,又能立足長沙,從本地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闡明長沙歷史發展進程,具體地去評估有關人和事,註意和分析差別,不削足適履,有血有肉,寫出了縣域的地方特色,也就更增強了這部通史的科學性和學術價值。就內容而言,《長沙縣通史》的全面、豐富是目前同類著作所未有的。第一卷,不僅第一次從遠古最初人類遺跡到1911年清王朝統治終結,對長沙古代數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系統全面的闡述,而且對於具體問題,也都是首次得到系統全面記載和論述,多有獨到之處,顯示了自己的特色。第二捲從1912年寫至1949年,為民國時期的長沙歷史,則遠遠突破了過去有關論著以革命史為主的框架,大大加強了經濟史、社會生活史的內容,系統全面地闡述了長沙縣在民國時期近半個世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興衰變遷,同時,以較大的篇幅論述了文化思想史和教育發展史,並設立專章開拓了社會生活史的研究。第三捲從1949年到2012年前後,是從新中國建立一直寫到擱筆之前,一氣呵成。這就構成了一部完整的、名副其實的長沙縣“通史”。在資料的收集和徵引方面,通史編撰者花了相當大的功夫,因此資料翔實,處處言之有據。第一卷,從先秦典籍、正史、雜史、筆記,以及方志、族譜等文獻中,收集了不少難得的文字資料,同時大量地徵引和運用近數十年來考古界所發掘整理的文物考古資料,相互印證,補充文獻記載之不足。此外,還多處運用了歷史地理學、文字語言學、民族學和民俗學資料。在第二、三捲,大量地運用了長沙縣誌、年鑒、黨史、報刊雜誌、政協文史資料,為避免過去已收集整理和引用的多為政治、軍事史的資料,而有關經濟史、文化思想史、教育史的資料較少,也很分散,社會生活史更是一片空白的情形,編撰者運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其中包括不少筆記手稿和口碑資料。我個人認為,這部著作的學術價值是高的,立論是公允的,基本上做到了秉筆直書、實事求是。
  當然,這部著作也還存在著一些缺點和不足。比如因為建置的多變,市縣概念和記述內容有時比較混亂,或者歸納不嚴謹。在農業社會裡,長沙國也好,長沙郡也好,但事實上與長沙縣是難以區分的,因而對不同歷史時期長沙縣的闡述會出現一些差異。又如第三捲對新中國建立後六十多年的記述,大多數的甚至寫到通史的擱筆前止,許多事物還處於發生髮育和成長的過程中,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沉澱與過濾,根據以往史家的慣例,是不宜過度載入歷史,何況是通史?這是這部著作留下的一個遺憾。總之,這部《長沙縣通史》,是縣史編修中的成功之作,也是縣級通史的開拓之作,它將會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鼓勵和引導民眾學習歷史,充分運用和借鑒好歷史,讓歷史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作者系湖南省政協委員、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省洞庭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縣級通史的開拓之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xlpvtlpguys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